不過本書雖是以修訂翻譯錯誤為主體,但我感覺任何譯者面臨他人翻譯毛病的立場都不該是躍躍欲動,而是具有同理心的認識,不以一眚掩大德。西諺有云to err is human,出錯乃人之本性,除非從不下手翻譯,只做嘴上指摘,否則身為譯者,孰能無過。本書作者群出版的譯著不少,也自承有錯就改,而編寫此書並非以權勢巨子之姿斧正他人,更非以抉剔吹求、抑人揚己為本意翻譯並且我們提出的建議譯文,正如其名只是「建議」,供應翻譯的另外一種可能性,絕不是所謂的「標準謎底」翻譯這是必須先提示讀者的地方。
博客來網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4119
是以筆者徵求本所數位優異博士生配合編製這本探討翻譯錯誤的專書,作者群中有資深多產的專業譯者,譯作在出版市場廣受好評;也有教授大學筆譯課程的教師,在講授現場領會學生的常出錯誤和進修需求翻譯書中大量真實譯例就是來自這些譯者和教師所搜集的典型毛病,可分成四大類:(1)學生譯文、(2)出版譯作、(3)名著譯作、(4)公共通告譯文。我們就這些譯例分析犯錯緣由,提出建議譯文,再申明改良技能,並提供翻譯習作與進修資本。這些精選的代表性誤譯和精心撰寫的內容,可作為教科書之外的譯者自我訓練教材,提升讀者的翻譯能力。
《翻譯進修課堂:180則真實譯作的辨誤剖析》自 序
最後,感激和我一起奮鬥著書的六位夥伴,大家在課業和事業百忙之餘還要定期共聚一堂,討論譯例的辨識、析論和訂正,壓力大到破表,出版時程也被迫幾回再三後延。我們對譯文極盡修訂之能事。《論語》〈鄉黨〉篇曾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來形容對美食精製細做的講求翻譯而本書作者則可謂「翻不膩煩,譯不厭瑣。」對於譯文用字考究正確,敏於糾錯,不輕易放過語義細微差別所導致的劣譯,有時對一字一詞的反複鬥嘴點竄可以曠日累時,與嚴復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躕」大概相去不遠了。經過近一年的勉力,最後書稿高達13萬多字,筆者再篩選精修為11萬餘字,但遠不敢平話中譯例已臻完善,恐仍有錯失疏漏的地方。只等候我們分享翻譯觀點和技能的努力能夠拋磚引玉,引發大家對翻譯毛病的正視與體諒,也算為國內的翻譯進修盡點心力翻譯
常有人問我,若何自學翻譯或準備翻譯研究所入學筆試?這類問題回覆起來不免籠統,畢竟翻譯是種持久累積的綜合機能力,而每一個人的中外文能力、常識背景、邏輯思惟、進修念頭,乃至於對好譯文的想像都大相逕庭,若何給予一個四海皆準的答覆?但如果真要提出於短時間內提拔翻譯能力的具體建議,我凡是會說大量浏覽譯例和勤做翻譯演習,再加上專家對習作的評論回饋翻譯這其中浏覽譯例和演習翻譯相對輕易,不外要求專家幫
總言之,這是一本國內少見、專門接頭翻譯錯誤的書本,可是重點並不在攻讦譯者所出錯誤,而是透過評析毛病來促進翻譯的意識和技能。更希望讓讀者體會到翻譯是多麼容易犯錯的工作,而從毛病中進修又恰是晉升翻譯能力的秘訣。假如援用佛家「煩惱即菩提」的說法,那麼在翻譯實務上「毛病即正解」,也是頗為勵志的觀念翻譯是以藉由本書,激勵讀者在翻譯道路上,不求無過,但求有過必改,如斯則犯錯愈多,離修成正果愈近一步,善莫大焉。
筆者在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從事翻譯講授研究多年,常思考除翻譯教科書可供閱讀操演以外,有何體例可以呈現專業譯者和翻譯教師對於譯作的評點意見,值得有志進修翻譯人士參考進修。幾經測驗考試,我體會到對於現實譯作的辨誤闡明,可歸納出常見的翻譯手法和出錯偏向,避免貌同實異的翻譯圈套,並解決現實的翻譯難題,是有用的學習路子。由於翻譯毛病的類型多端,有原文理解欠妥,有譯文表達欠佳、也有從詞彙、單句最多句間分歧語言單元的毛病等。而翻譯毛病的緣由更是複雜,包孕中外說話能力不足、翻譯技巧利用欠佳、缺少常識或主題範疇常識、輕忽體裁風格或語域要求、不懂文化指涉、粗心疏漏等。也就是說,從翻譯錯誤中學習的所得非常豐富,其實比欣賞佳譯加倍精微入裡,取得更多好處翻譯
別的,大凡對翻譯有樂趣的人士,都想測驗考試翻譯不同體裁和專業範疇的文本,本書也供應這樣一個機遇。透過眾多文類主題和常識範疇的譯例,讀者可以進入分歧譯者的翻譯心靈,體味他們如何理解各類主題風格的原文、表達響應對等譯文的進程,其間雖有出錯或欠妥之處,但反而更能感受到譯者詮釋文本的多元豐富性,更多一層對翻譯可能性的認知。
本書中許多譯例的錯誤亦是如此,原譯並未深入考量文境因素,就逕自以英文字面意義譯出,乍看下似可理解,不外總感覺語氣僵硬而不天然,這也是許多人不喜好讀翻譯作品的原因。是以本書在分析探討每則譯例之前,必然會先申明該譯例所處的文境,包羅其出處來曆和原文的功能目的等相幹資訊,為若何翻譯提供指引原則。此外,我們建議的譯文亦強調傳達原文的結果和功能,也都是以原文的文境為判準依歸。
本書還有個特點,就長短常強調譯例的文境(context)對於譯文的影響,這也是今朝切磋翻譯毛病書籍常常疏忽的地方翻譯同樣一句英文在不同文境下,其實應有分歧譯法,不成一概而論。為申明文境對翻譯的主要性,筆者以張振玉(1993)的論說為例,他重譯林語堂用英文創作的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書中有句話Is there any hope? 舊譯本譯為「還有任何進展嗎?」這在沒有明確時空靠山的情境下,良多人城市認為此譯文與英文原文逐一對應,沒有問題。但張振玉指出這情境是描寫某位女子跳水自殺後被打撈上來,旁人所問的一句話,而時價 清末民初的北平,怎麼會有人說出「還有任何希望嗎?」這種西式中文翻譯張振玉把這句話譯為「還有救嗎?」雖然英文原文並沒有「救」的相應詞彙,卻讓讀者覺得真實天然,合適當時空情況下措辭人的口吻翻譯
廖柏森
來自: http://blog.udn.com/trjason/68261654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公司02-23690932
留言列表